製作與測試Planck配列的窄軸間距鍵盤

第一次用Planck鍵盤打字,感覺挺奇妙的,因為只有48鍵,所以很多按鈕都放在其他層,我依照自己的喜好,把常用的配置給改回來,使用兩組空白鍵,都使用HOLD/TAP的設定,短按為空白,壓著為Ctrl,另一個壓著為Alt。

使用兩個1U空白鍵,並透過HOLD/TAP設定讓姆指有更多作用


由於它的配置為4x12的配置方式,可以有效的把數字、F鍵給切到其他層使用,它採用了Ortholinear的正交直式設計,也有助於記憶位置。


以及加入一層滑鼠鍵的配置,這是視窗操作必備的。



這次製作的方式,依然是手拉線的方式來處理,搭配16mm窄間距的配置,鍵盤有上二極體,避免鬼鍵(Key jamming and ghosting)的情況發生,二極體這塊是最麻煩的,因為採用類似穿針引線的方式來處理,3D列印公差大,有時候洞太小不好穿,需要較多的時間來處理。



這是教同事製手工鍵盤的成品,由於同事選擇了Planck Layout,讓我有機會嘗試這樣的配置方式。因為自己習慣使用Ergodox與Willow配置,這兩種均為分離式鍵盤,再加上Planck其實並沒有人體工學設計,它的優點是小而集中,讓手不會一直移動(這點倒是還不錯),但是因為沒有人體工學,身體還是會因為手的向內集中而感到有些壓迫,而且這把鍵盤的設計又使用了16mm窄間距,所以就更小了,應該是只適合手指小且骨架小的人來操作。

由於使用16mm窄間距,所以就只能用自製的小鍵帽了。這部分是客製化設計,可看到玻璃鍵帽充滿了童趣。



完成品擺拍,夕陽下玻璃鍵帽光影還不錯,搭配路邊小草一起入鏡。

主控使用的是RP2040晶片的小MCU,用於此鍵盤已非常足夠。


留言